中国时装大师金鸿翔:他打造上海最早时装秀,引领高定时装风向标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68

这是1946年首届“上海小姐”选美活动的一些照片。

当年,活动现场佳丽云集,轰动了整个上海滩。

这些让佳丽们锦上添花的旗袍,几乎都出自鸿翔时装公司。

而当年的“上海小姐”选美,也自然成了鸿翔公司的时装表演。

鸿翔时装公司,是上海唯一一家,国产时装店的百年老字号。

他的创始人,就是被誉为中国时装大师的金鸿翔。

二十世纪二十年代,上海滩上流传着这样的歌谣:“人人都学上海样,学来学去学不象,等到学了三分象,上海又变新花样。”

上海滩的摩登时髦,让各派服装高手云集十里洋场,而一个上海浦东来的小裁缝金鸿翔,却在这里,树起了一块金字招牌——鸿翔时装公司。

那么,在激烈竞争的时尚之都——大上海,鸿翔时装公司是如何脱颖而出的?金鸿翔本人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?

金鸿翔原名金宝珍,1894年4月出生于上海浦东,1907年,13岁的金宝珍进入一家中式裁缝铺当学徒,后来又进入一家名声较大的西服店,改学做西服。

在西服店,金宝珍白天忙于跟师傅打工,晚上就自己钻研西服裁剪、缝纫知识。

他为人谦和,心灵手巧,深得师父的器重。

6年后,学成师满的金宝珍,已经掌握了西服制作过程的整套工艺流程。

就在那一年,金宝珍远在海参崴开裁缝店的舅舅,邀他去店里帮忙。

在那里,金宝珍首次接触到厚质皮料的制作工艺,与他之前在上海学习的薄质衣料加工截然不同。

掌握了这双重技能,金宝珍的西服手艺,开始在海山崴崭露头角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金宝珍返回上海,经人介绍,到一家叫作“悦兴祥”的西式裁缝铺工作。

该店拥有众多西洋客户,金宝珍的手艺,很快得到了洋顾客的认可,不知不觉中,金宝珍的名字,在上海洋人中打响了。

此时金宝珍已经意识到,要在“华洋杂处”的南京路闯出一片天地,掌握英语,绝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。

此后,金宝珍白天做裁缝,晚上就去夜校学习英文。

三年的努力,金宝珍已经可以很流利地与洋客户沟通了。

一个裁缝,能有这样的眼界和见识,人生自然不会落入平庸中。

金宝珍一口流利的英语,招揽了越来越多的客人,而他手艺越来越精湛,“悦兴祥”裁缝铺的生意也越发兴旺。

正当老板准备为金宝珍加薪的时候,金宝珍却作出了他人生的重大决定。

他毅然辞去高薪技师的职业,准备迎接挑战,自己单独去闯一番事业。

这张照片,拍摄的是“鸿翔”时装公司,在上海的早期店面。

1917年,金鸿翔离开悦兴祥,在静安寺路,也就是如今的南京西路,开了一家三开间门面,准备经营西式服装。

店门口还挂着一块醒目的招牌:“鸿翔”时装公司,并将自己的名字也改为金鸿翔,从此迈出了自己创业的坚实脚步。

金鸿翔为自己的时装店取名为“鸿翔”二字,寓意“鸿运高照,飞翔全球”。

并独具匠心地采用中英对照的形式,打出自己的招牌,这在当时上海众多裁缝铺中堪称奇招。

创业初期,“鸿翔”同其他众多的小规模成衣铺一样,兄弟俩带着几个徒弟,做来料加工生意。

白天,两兄弟分别外出接单,晚上,金鸿翔则和几个徒弟挑灯夜战。

多年的学徒生涯,为兄弟俩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功底,无论是中式西式,软货硬货,俩人的制衣手艺,都有着过人之处。

金鸿翔知道服装行业设计的重要,于是他就出资,让弟弟金仪翔,拜欧美服装设计高手为师,边学边实践。

另外,他还不惜重金,订购法国巴黎和美国出版的,最新服装时尚杂志和画册,为设计新样式提供灵感。

金鸿翔兄弟俩,不仅功底扎实,而且头脑灵活。

金鸿翔发现,在上海的外侨有开派对的习惯,经常会有雇主临时需要赶制礼服,这让金鸿翔看到一个新的商机。

他决定一改往日只做来料加工的形式,率领职工试制了一小批花色、款式、尺码不一的时装,标明售价,陈列在橱窗内,顿时吸引了许多顾客,不少人还大老远慕名而来。

这一创意,不仅可以为急需新衣的顾客解燃眉之急,又能开拓销售渠道,可谓一举两得。

一天,鸿翔的店里,来了三位神秘的客人。

这三位女士,虽然穿着低调,但是气质优雅,待人也十分和气,毫无架子。

原来,这三位女士不是别人,正是赫赫有名的宋氏三姐妹。

她们听说鸿翔的时装做工考究,设计精美,慕名而来,从此便成为鸿翔的老主顾。

据说,一次,宋庆龄来店里挑衣服,还和店员打趣,说自己不如两位姐妹有钱,可否算我便宜点?

在店员们的印象里,宋氏三姐妹从无浓妆艳抹,衣着也不露一丝奢华之气。

宋庆龄对鸿翔的长期支持,金鸿翔也牢记在心。

1915年10月26日,孙中山与宋庆龄举行婚礼时,金鸿翔特意为宋庆龄精心制作了“銮凤和鸣”的礼服表示祝贺。

每当金鸿翔研制出旗袍新款式时,总要先请宋庆龄试穿,并提出改进意见。

“鸿翔”的生意逐渐兴隆,不久就超过了南京路上,一家西洋人开的时装公司,后来,这家西洋时装公司实力不济,彻底关门走人,店内货物和设备全部拍卖。

“鸿翔”趁此机会,从中买回了一些货物和设备,但金鸿翔最心仪的,是一个和真人一比一的时装模特儿。

因为在当时的上海滩,如此仿真的模特儿仅此一个。

如获至宝的金鸿翔,吩咐店员们,要将模特儿放在最显眼的橱窗里,让每一位顾客第一眼就能看到。

鸿翔为了能捕捉到最新的流行样式,还经常到大光明电影院,观察那些时髦女郎的穿戴。

正是靠着这种敬业精神,鸿翔总能捕捉商机,博得追求时尚的女性顾客的青睐。

在南京路鸿翔公司,有个很大的落地橱窗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鸿翔时装公司的橱窗,都是上海时装的风向标。

那时,上海的先生女士们,以穿上鸿翔的大衣和礼服为荣。

鸿翔的衣服,就是时尚与身份的象征。

1928年,鸿翔的店面由原来的三开间门面,扩大为五开间时,金鸿翔搞了一个隆重的开幕仪式。

开幕式上,除了请来大小各报记者光临外,还特地请来电影红星胡蝶剪彩。

而胡蝶身上正是穿着鸿翔公司设计的新颖时装,这个无形的广告,也使鸿翔在上海滩家喻户晓。

虽然时装行业竞争激烈,但是“鸿翔时装公司”却不断有新式服装面世。

金鸿翔还不惜花重金,聘了一位著名的犹太人服装设计师,如此一来,“鸿翔”的品牌更是日益响亮。

1931年,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,鸿翔公司选送的六套参展旗袍,被授予银质奖牌。

参展的旗袍被评为“民族优秀服装”,把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旗袍推向了世界。

1933年3月28日,胡蝶当选为“电影皇后”,在南京西路大华饭店举行加冕典礼。

筹备委员会决定委托鸿翔时装公司,来制作胡蝶加冕“电影皇后”时所穿戴的礼服和皇冠。

金鸿翔当然求之不得,他不但一口答应下来,而且郑重声明:胡蝶的礼服和皇冠,都不收制作费,是鸿翔公司诚意赠予电影皇后的。

加冕典礼当天,胡蝶穿上鸿翔定制的白纱礼服,戴上那顶熠熠生辉的皇冠,楚楚动人,摩登非凡,鸿翔的名声自然也随之大振。

此后,不少电影明星、社会名媛、有钱人的太太,都向“鸿翔”订制时装,客户多时,应接不暇。

1935年11月,胡蝶与商人潘有声成婚。

金鸿翔特意按胡蝶身材特点和她喜爱的颜色,设计制作了一件白色缎底,用精工刺绣了100只蝴蝶的结婚礼服,取名为“百蝶裙”相赠。

胡蝶身穿雍容华贵的百蝶裙,在婚礼上一亮相,就光彩照人,惊艳全场,这场婚礼也成就鸿翔品牌营销的又一佳话。

金鸿翔还结合时装穿着季节特点,定期举办各种鸿翔女子时装表演发布会,邀请大明星来客串演出。

每次都引起轰动,致使鸿翔公司所在的静安寺路一带,车水马龙,人山人海,租界巡捕都不得不出动马车维持秩序。

这样的活动,也开创了明星观看服装秀的雏形。

金鸿翔瞄准了高端定制时装路线后,也不断研究上流人士的消费心理。

他在店堂最醒目的位置,放入了电影明星胡蝶一家的签名落款,吸引了不少人围观。

虽然生意节节攀升,但是金鸿翔,却从未放弃对服装技艺的研制和创新。

他创造的立体裁衣法,根据顾客的体型特征、衣料性能和时装款式,进行立体裁剪,做成的衣服合身贴体,不裂不吊,有“天衣无缝”的美称。

20世纪二三十年代,旗袍在上海风行一时,并成为中国妇女最时髦的服装,以及出入社交场合,和出席外交活动时的正式礼服。

然而,一件再高档的旗袍,又能赚多少呢?金鸿翔开始尝试着打造新的服装搭配理念,并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。一天,机会终于来了!

1936年2月,当时位于静安寺路的鸿翔时装店,来了一位国际大明星,黄柳霜。

黄柳霜从无声电影时代就开始闯荡好莱坞,是当时唯一,在好莱坞星光大道,占有一席之地的华裔女星。

这天,黄柳霜来到上海的鸿翔时装店,订做了一件旗袍。

由于刚过完年天气还比较寒冷,鸿翔特意在本已十分精致的旗袍上又加了裘皮装点,未料,旗袍加皮草的穿法,立刻风行整个上海滩。

这时,上海人发现,大明星的装扮就是旗袍加皮草。

然而,上好的裘皮却价值不菲,比如当时流行的小貂皮,一张就要一两黄金,做一件大衣需60张左右,这样一来,鸿翔时装店仅出售貂皮就实现了日进斗金。

老板金鸿翔,也鼓励员工多推销,并设置了非常丰厚的,员工薪酬奖励制度。

鸿翔率先实行了提成制的薪级制度,就是打破固定工资的传统形式,根据工作量,计件提取利润的4.5%。

1947年,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将要举行婚礼,“鸿翔”公司还特地精制了一套大红缎料中华披风,满刺金线,极尽描鸾绣凤之巧,由英国驻上海领事馆转送女王。

让金鸿翔喜出望外的是,这件珍贵的礼物竟然得到了郑重的回应。

白金汉宫特地寄来了女王亲笔签名、印有“白金汉宫”字样的谢帖。

这封回信的高规格不仅给鸿翔镀了金,也让鸿翔稳稳占据了“女服之王”的美称。

当鸿翔引得同行们紧追慢赶的时候,鸿翔又组织了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,大明星们还会不时地来客串演出。

1946年,上海小姐选美轰动整个上海滩,鸿翔几乎提供了小姐们所有的服装。

从此,鸿翔成了一个高级女装品牌。

十余年来,金鸿翔不仅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时装公司,而且事业迅速发展,从铺面、工场到商场,从设计、制作到销售一条龙。

1932年,金鸿翔又在南京大马路,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,开设“鸿翔”分公司,简称东“鸿翔”。

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时装公司,名符其实的“女服之王”。

当时,在十里洋场的南京路上,能同时开办两家大型时装公司的,只有金鸿翔一人。

金鸿翔深深明白顾客就是上帝的道理。

鸿翔的成衣师傅会现场就帮顾客把不满意的处改好。

鸿翔为了方便顾客,把制作间和成衣师傅就安放在了店堂的后面,鸿翔“前店后工场”的模式,开了中国高级服装定制业的先河。

金鸿翔在女装上不断推陈出新,在品牌宣传保护方面,也有非常前卫的意识。

金鸿翔在设计制作服装时,会在主要部位附上一块绸缎所制、美观大方的“鸿翔时装”文字贴面。

为防假冒,金鸿翔还向当时的政府商标部门,一次登记注册数件与“鸿翔”读音相同,或形态近似的8个商标。

在年年都翻新花样的上海女装界,鸿翔中西合璧的改良旗袍,领子和开叉的高低、袖子和下摆的长短,几乎随时都在变化。

鸿翔还大胆启用了,中国纺织界最新研究成果,来做旗袍料子,不管是丝绸锦缎还是薄质呢绒,无所不能成衣。

鸿翔女装登上“女服之王”宝座后,制作价格高于其它同行业,但上层消费者依然踊跃定购。

上海滩时装,尤其是女装变化更新快,鸿翔公司会在每年春秋两季,定期减价若干天,提前几天就在报纸上刊登广告,并辅助电台宣传。

由于鸿翔服装原来的定价,利润都远远高于一般同行业,所以削价幅度很大。

因此,每次降价销售时,店内总是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抢购。

然而,正当鸿翔的生意如日中天的时候,抗日战争爆发了。

1930年,“八·一三”事变爆发,日军侵犯上海,上海各行各业、各界爱国人士,纷纷起来抵制日货。

“鸿翔”公司店主金鸿翔响应妇女爱国会的号召,抵制洋布洋货,所做服装全部改用国产面料。

蔡元培的夫人周养洁,也是爱国会的主要成员之一,她与各界妇女一起大力宣传抵制日货。

“鸿翔”公司老板金鸿翔,也积极响应妇女爱国会的号召,抵制洋布洋货,所做服装全部改用国产面料。

这一举动带动了全行业。蔡夫人得知后,将“鸿翔”的爱国行动,告诉了蔡元培先生。

1934年3月,蔡先生对“鸿翔”的爱国义举表示赞许,亲笔题写了“国货津梁”四字赠予,以示鼓励。

“鸿翔”公司得到蔡先生的珍贵墨迹,视为瑰宝,选用上乘木料,制成做工考究的匾额悬挂于店堂。

战争结束后,中国经济受到重创,鸿翔时装公司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。

1948年解放前夕,有人劝说金鸿翔远去台湾,或者到国外谋生,重振家业。

面对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抉择,金鸿翔却坚定地选择留在上海,继续开辟鸿翔时装公司的未来。

金鸿翔虽然打造了红极一时的时装品牌,但是,战争却将他苦心经营的一切摧毁了,他多么想重振时装事业!

他满怀信心地等待新中国的成立,他相信,作为新国家的主人之一,他,和他的事业,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!

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当家作主,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,让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金鸿翔也逐渐意识到,在新中国,服装审美的主体,不再是达官显贵,而是劳动人民,不再是一种奢靡的攀比,而是庄重,朴实,积极向上的新标准。

1956年,金鸿祥摇摇欲坠的鸿翔时装公司,迎来了公私合营的大好机遇,从此,鸿翔服装,开始向大众化棉布方向发展,并与上海的宝大祥绸布庄,联合经营人民服装业务。

金鸿翔本人,还担任了上海市服装鞋帽公司的技术顾问。

他用自己的余生,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服装技术人员,为新中国的服装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
历经了时代的更迭,和历史的洗礼,如今,上海的很多老字号品牌,均已不复存在了。

然而,“鸿翔”这块金字招牌,却依然悬挂在繁华的南京路上,至今已有百年历史。

金鸿翔曾为影后胡蝶,打造了名噪一时的“百蝶裙”,曾为英国女王,伊丽莎白二世定制礼服;

他创设了上海滩最早的时装秀,衍生出第一支时装模特队,首创了中国服装行业的立体剪裁术。

可以说,金鸿翔是上海滩最早的时尚品牌推手,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时装大师。

鸿翔时装,曾引领过老上海的时尚,曾迎合过世俗的潮流,但是,一百年的岁月,真正赋予它顽强生命力的,却是新中国服装业的发展。

当鸿翔服装从追求奢华转为服务于广大人民的那一天开始,它便扎根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,它是金鸿祥的个人招牌,更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金字招牌。